高中物理的特点就是高一学习完几乎所有的方法,但是知识量比较小。例如,微元法,等效法,补偿法,矢量法,图像法等。尤其是v-t图方法,高考必考,非常重要。对于知识,一定要精,要掌握透彻。虽然高一只学力学,但是力学是后面的电学,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等等的基础。
高一的力学知识在高考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扩大,正是因为力学部分最容易出考察能力的题目。
一、趋势变化:
1.力学和电磁学比例最大;
2.力学比重上升,电磁学比例下降;
3.知识块比重基本稳定;
二、变化的原因:
1.力学的特点是概念基础性强,容易体现基本的物理思想和方法;电磁学要求综合能力和计算能力。
2.高考稳中求变,整体从“旧大纲”到“新课标”过度顺畅。
三、学习建议:
针对性的把学习的重心放在预习必修二过程中对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复习必修一时候对物理思想方法的训练。避免训练过多综合性过强的题目,打击自信而且事倍功半。
1.复习必修一抓住受力分析
第一个学期学习的受力分析和矢量方法,是基础,在后续学习的能量,动量,电场,电磁感应等90%的内容都会用到。因此,必须利用好高一寒假复习好这部分内容。建议做好:
第一,分析一下期末考试的卷子。
第二,一定要结合这个学期的错题本。
第三,重视教材。教材上面的小字部分,思考题,都是教育专家精心设计的体现新课标高考的内容。
2.预习必修二,构建完整知识体系
高一第二个学期学习的能量的知识和方法,将会贯穿电场,电磁感应等内容的学习。高考最难的两个专题:碰撞问题和带电粒子运动问题,都是以这部分内容为基础的。这部分内容难度也是高一之最难,和第一学期内容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必须做好充分的预习。
第一,按照教材示例,推导公式:比如从牛顿定律到动能定理,从开普勒定律到万有引力。这些东西只有自己亲自推导才能知道公式背后的逻辑关系,才能从容应对高考中的探究能力题。
第二,模仿例题,规范求解。高考对于解题过程的书写有很高的要求,例如必修二中的动能定理在解题中的书写就有要求:外力做功必须放在等号的左边,动能变化必须放在等号的右边。